top of page

現代的佛法教育

【導師聖言錄】~【行持品】

《福慧語錄~雜說篇》002

現代的佛法教育

 

自二千六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創覺佛法以來,歷經印度佛教興衰,以及佛教的向外弘傳,彼此各自融入了該地文化、信仰、風俗、語言等元素,成為一種脫離原本佛陀的教法,甚乃不同於印度佛教的﹝變體佛教﹞。

 

其中一支傳至東方,被稱為北傳佛教者,以修學大乘經典為主流,並且隨著時代遞嬗、社會脈動與物質文明發展,不斷的改變其樣貌,成為現代化的佛教。

 

因為佛法是因緣法,當佛教被塑造為現代化之後,究竟還有多少佛法的原味呢?除了誦經、唸佛、持咒、坐禪和研究經論等傳統的修行法門,還有各種的法會、超薦、佛事等攘災祈福法門之外,許多的教團、道場開始進行與其他教派結盟,辦理所謂的﹝跨宗教聯誼交流﹞,更迎合時代潮流舉辦嘉年華會、燈會,及法師擔任球員的各類球隊、游泳隊、合唱團、樂團等。

 

這些做法對佛教本身究竟是好是壞,實在無以評估,但如過度的入世,讓佛子尤其是出家法師,忘卻出家的意涵,不欲出世解脫,證般若妙智,不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終日為尚俗塵言行,將方便當作隨便,導致出家的理想被扭曲、掩蓋,而不能掌握傳法度眾的精神、內涵。

 

須知,只要是一介佛子,不管出家或在家,都應秉持﹝出世心、入世行﹞的思惟,絕非一味追求更高超的悟境,而違背慈悲意旨,棄苦難眾生於不顧;亦非一廂情願地涉足人群,而忘失出離心、解脫行。因此,面對現今時代的佛法教育應當何去何從,實有賴十方高明大德集思探,謀求一個最穩當、適用、切合現代人的法門。

 

觀察當今社會型態,欲推動佛法教育者,首應著重人格教育和生命教育。

 

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指針對一個人的個性、心理特質、行為動機、對社會的相應、融入狀態及文化內涵,給以正面、增上、向善的引導與啟發,令其達到完美、圓滿的境地。

 

以佛法來解說,人格即是修行人的根機,而如何因勢利導、應病設藥,運用﹝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究竟悉檀﹞的四悉檀教學,令修行人循序漸進,認識自己是誰?今生能做甚麼?應當怎麼做?由此開展修行的人生,斷除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獲得出世間安樂解脫。

 

人格教育,可分成兩個面向:

一、身心健全

二、做人處世

 

身心健全,指身體和精神、心裡都很健康,意即,將雜染的五蘊身心淨化之後,變成一切思考、言行都如實如法。健全的人格,為生命體的善性與良知,消極的說法,即是謹守本分、不侵犯別人權益、不製造社會困擾;積極的說法,即是內心安定、真誠正直。

 

做人處世,指於社會人群中,能實踐尊重、讚嘆、關懷、感恩,達到人我無諍、人際和融、社會和諧,從自己的唯心淨土,逐漸結合更多的有緣眾生,創造真實的福慧淨土。

 

人格教育,是佛法教育的根本,如果缺乏人格教育,則佛法教育一定會徒勞無功。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旨在探尋生命體於過去、現在、未來,呈現三世流轉的因果關係,並發掘生命體存在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和目的,進而開啟生命體本具佛性,逐步增長般若妙智及熏習慈悲,提升生命體創造善因緣,造福社會人群的動能。

 

生命教育亦有兩個面向:

一、承擔社會責任

二、懷抱救世思想

 

社會,是生命體的個體聚集成為一種特有的群體,其文化、風俗、習慣、經濟生活,與其他群體不同,如擴充解釋,則可加入種族、信仰,乃至國家、世界。譬如農業社會、文明社會、都市社會、白人社會、美國社會等。

 

生活於社會的生命體,受到社會的強烈影響,從對人事物的價值觀及思考言行模式作觀察,實與社會密不可分。也就是說,身為社會一分子,無法脫離社會而獨存,猶如魚和水的關係。

 

所以,承擔社會責任,便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事,儒家思想講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便是個人有智慧、能力之後,

思惟如何回饋社會人群。同理,在一介佛子修行的過程中,

也要一面修行,一面以慈悲心行去利濟眾生。倘若修行人仍貪欲熾盛,唯謀私己之利益,卻看不見五濁世間的劫難,不顧身處危厄火宅的眾生,則此修行毫無意義,亦且絕無證悟之期。

 

復次,救世思想是真實佛子應具足的悲願,在菩薩的學行中,闡明了救世思想的根源,來自洞悉眾生的無明煩惱,受盡痛苦折磨不得解脫,因此發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弘誓願。

 

所謂﹝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在﹝完成自己﹞的同時,也﹝完成別人﹞,自己成就了、淨化了,更要讓周遭的人乃至整個社會人群成就、淨化。

 

佛法教育的終極理想

 

人格教育和生命教育,都是依世俗諦施設的法門,因為現前在凡夫位的生命體,本應歸依三寶、精進修行、虔誠護法,但佛法教育並非一味停留在世間層面,祂仍有一個十分神聖、崇高的理想,即是出世間的開悟見性、創造福慧淨土、成就圓滿佛果。

 

然而,凡夫有凡夫的業障、果報,倘若專事講求玄妙或悟境,卻脫離現實生活,與當前的因緣、環境格格不入,則不僅無法令修學者相應,且因曲高和寡,將使真正的佛法逐漸淡出人心。

 

是故,教育的設計宜採應時應機、應病設藥,且能隨順眾生心而觀機逗教者,此是菩薩於無量劫來勤修六度萬行,卒至坐道場、轉法輪的傳法度眾歷程。修學者要能善觀己心,作出正信正見的抉擇,以免錯走冤枉路。

 

13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要修哪個宗派

【導師聖言錄】~【行持品】 《福慧語錄~雜說篇》01 要修哪個宗派? 有人問: 佛教的宗派那麼多,而且各說各話,到底要修哪一宗才對? 答: 佛教的宗派始自印度,在佛陀時代雖號稱和合,事實上佛陀的晚年教團已經隱含著分裂的跡象,只因佛陀仍未入滅,縱有法義、戒律及領眾權責的爭議,仍可藉由佛陀親口仲裁或解說,令教團不致分崩離析。 佛陀滅後,因彼等修行人的個性、果報及今生所造諸業,而對佛法有其不同的認知與抉

法性寶林聖典圖書館

©2023 法性寶林修行聖典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