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放下與正見

【導師聖言錄】~【行持品】

《福慧語錄~修行篇》008

放下與正見


 

在修學止觀禪法的第一個階段中,必先邁向斷除煩惱、獲得安樂解脫,然後澈證般若妙智的境地。

 

所謂煩惱, 只有凡夫的身上才會產生,至於聖者應該是沒有煩惱的。

 

這裡講的沒有煩惱的聖者,指已經達到究竟解脫,成就圓滿功德的佛陀,如雖開悟了,但還沒有圓滿,就說明他只斷除一部分煩惱,還有某些煩惱尚未斷除,最多應該叫聲聞、緣覺、菩薩。必須等到最後、最微細的一念根本無明斷盡,才名澈證般若妙智,究竟解脫,才能稱作佛,也就是無量性淨不思議功德圓滿的佛。

 

這是修行的歷程,從初發心修行,歷經千萬長劫漸修漸悟,最後圓成佛果。

 

到了第二個階段,是以慈悲心行,誓願利濟一切眾生最為要緊。慈悲心行,並非成佛之後才開始,而是在凡夫地誓願當菩薩,雖然尚無智慧,悲心仍舊不足,但只要一念真誠正直,看到眾生的苦難、世間的無常,甘心歡喜勇猛承擔。依著這樣的思惟,縱使不一定能救到眾生,甚至有時還會因為智慧不足去造到惡業,仍無所畏懼,這就是菩薩道。

 

從凡夫發願修行,以凡夫的身心、凡夫的果報去面對、涉入眾生界。然後,在與眾生的互動中,一面反觀自心,看見自己的缺點而力求改進,且能逐漸顯發般若妙智,一面在對境中熏習慈悲,研究出一套傳法度眾利濟一切的最佳法門。所謂《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即為慈悲和智慧同步,達到悲智雙運的意思。

 

復次,不談修行則已,要談修行,應先知曉修行的法門有八萬四千,如每一個法門都想精通,實在困難重重,尤其對於凡夫來說,根性尚未猛利,智慧尚未生起,恐有不知如何著手之嘆。

 

因此,師父為初學者設計了一個入道最方便、最簡明扼要的法門,朝著兩個非常明確的面向去修學,一定不會失敗。第一個叫《放下》,第二個叫《正見》。

 

事實上,在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師父所講過的修行法門已經不勝枚舉,其中有一入手處叫制心放下。制心,是禪定的功夫,是將現前的煩惱妄想加以壓伏,請注意!壓伏只是暫時性的,因為煩惱還是存在,還沒真正斷除,會隨時生起,當一失定,煩惱就重新浮現。可見制心非根本之計,但如不能制心,則不僅無法斷除,甚至連暫時壓伏,想要獲得片刻的安祥寧靜也不可能。

 

所以放下之前要先制心,才能做到真正的放下。那放下怎麼說呢?在修學的過程,其始終如一影響成就的深廣度的,無非是觀察、思惟放下的工夫有否縝密,與及正見的建構能否確立。

 

在此為放下做一簡單的詮釋~~所謂放下,即是先放下對世間的分別執取及放下價值觀的判斷,再放下對了脫生死、悟道成佛的期盼,用一種單一純淨的心念,來修學無量法門,以平常心過如實的生活。

 

如何修學放下

 

修學放下,並非口頭爽快,倘若內心沒有放下的念想,或仍貪著所緣境,則不管如何精進都將功敗垂成。

 

修學放下,有二個法門~~

一是方便,一是勝義。

 

所謂方便,應是從凡夫在現實生活中遇境時的應對模式作解,指凡夫在現前的果報、現前的意識層面中,運用凡夫的思惟之意。

 

因為你是凡夫,不管你所修學的是何法門,道理如何高明、微妙不思議,都叫方便。

 

至於修學方便的放下也可分成二種,即所謂對境放下與直捷放下。

 

對境放下者,但見此境繫縛,令心妄動,導致煩惱不已,如再不放下,恐將萬般折騰。於是思惟其繫縛之因,乃起於分別執取、是非好惡,所以深受其害,應盡速斷捨離。

 

直捷放下者,前說對境放下,惟已思惟執取惡境的禍害,卻仍難捨世間價值觀,於是心中逕直《默念放下》,並且《觀想放下》的音聲、覺受,讓它相續不絕,久之,也可達放下粗相的效益。

 

這二種方便的放下,都僅為暫時壓伏,稍能控制表相的相續識,卻無法直接深入阿賴耶中,究竟探求業因,澈底放下,所以一旦果報現前之時,就會還原,終究還是放不下。

 

修學勝義者,以妙智慧了知世間一切事物如夢如幻,虛妄不實,雖見緣起假相而當體空寂,無法可得故,何須放下?蓋以修學放下皆有境有法可對,如今無境無法,便無修學放下一事。

 

可知放下的究竟,在於勝義,不在方便。勝義,是不假任何方便,如說修行《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勝義放下,為證得諸法實相,遠離文字相、言說相、心緣相,毫無放下的念想,如摩訶般若經說《以無所得,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真回向》。所以勝義放下也是無所得、無所求,無禍無福、無得無失,於是禪定、智慧、慈悲,種種功德力用水到渠成,即為究竟圓滿的放下。

 

正見的獲得和運用

 

前說放下的修學,此言正見的獲得,彼此之間實有著密切關聯。意即,惟有真正的放下,才能獲得如實的正見,如放不下,滿腦子都是煩惱、妄想、執著,怎會有正見呢?

 

應知修行不只為自己的人生,更為了改善造福社會人群。所以不可緊緊抓住自己,不能永遠只在意自己的付出有否得到效益,或道業能否圓滿,這樣的思考和行為都是自私自利,

違背修行。

 

 

因此,真正的修行,必須無私無我,無怨無悔,抱持著神聖崇高的救世襟懷,去自度度他,自覺覺他。如只顧堅執坐禪、誦經、念佛、持咒等等,卻放不下現實因緣中的貪愛迷情、嗔恨爭鬥,或腦子裏一直在算計何事於己較有利,甚且不惜污衊陷害他人來滿足欲求,致使心思日益邪惡,意識渾濁不清,縱使其身形每日勤學不輟,也毫無半點法益。

 

換句話說,有正思惟的人才有正見,有正見的人內心才能清淨自在,能夠安樂解脫。否則,都是邪思邪見。

 

最後,要非常慎重的勉勵各位禪者~~

修學止觀禪法的終極理想,是為了證得安樂涅槃,圓成佛果,倘若你已久修卻不得門路,毫無半點法益,就應反觀是否誤解法門,或思考和行為仍停滯於俗塵中隨波逐流,沒有任何改善、增上的情形,而非反去質疑修學的法門無效,或懷疑自己的根機不佳,甚至對修行失去信心。

 

依此觀察思惟,勇猛精進,便能夠放下,又能獲得正見,頓悟法要,速成道業。

 

 

8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信願是成就的根本

【導師聖言錄】~【行持品】 《福慧語錄~修行篇》034 信願是成就的根本 信心和願力,是伴隨著修行人始終如一的最佳保障 ,也是成就圓滿佛果的必要條件。 信者,應先從對於法、自己根機和善知識的仰信依 歸開始,這是信的基礎,亦為建構修行之旅程必須...

依教實踐‧邁向真信

【導師聖言錄】~【行持品】 《福慧語錄~修行篇》032 依教實踐‧邁向真信 修行人都想當菩薩,想要幫助誰或接引誰,但如缺 乏超卓的出世妙智,看不清因緣,亦不知人心,純 用自己現前的知識、經驗、想法和感覺去面對,往 往弄巧成拙,事與願違,甚至還會傷害環境與團隊 。...

修行成敗的關鍵

【導師聖言錄】~【行持品】 《福慧語錄~修行篇》031 修行成敗的關鍵 從出世間的思惟,修行成就不可以作任何評鑑,因 為每個人當世的根機、因緣不同,有著不同的際遇 ,更依自己的想法、感覺去創造,是故,無法放在 同一天平上來稱量。 從世間的觀察,修行一事亦落於世間,如禪宗六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