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見與不見何事物

【導師聖言錄】~【行持品】

《福慧語錄~禪語篇》001

見與不見何事物

 

宋朝青原惟信禪師提出一個參禪的三個階段~~

第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茲略加說明~~

 

第一個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指尚未參禪的凡夫,不知有修行,不識佛法何物,

凡事以自我為核心去分別好惡取捨,執取一切見聞

覺知的假法都是真實。即所謂﹝執妄作真﹞。

 

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指開始參禪但未證悟的禪者,雖能修行,亦且理解

世間一切事物,卻不能參透佛法,將過去在俗塵打

滾執取一切皆真者,如今認為都是虛妄不實的。正

所謂﹝即真知妄﹞。

 

第三個階段: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已經證悟的禪者,終日吃喝拉睡亦是佛法的展現,

山河大地、四季運轉皆不違佛性本心。即是﹝真妄

一如﹞。

 

這三個階段用在參禪,能使修行人遠塵離俗、超凡

入聖,倘若每個階段細心體會,成就必然可期。但

觀察這樣的修行,仍屬於個人內修範圍,為小乘聲

聞,非大乘菩薩外弘的思惟。

 

其次,用在人生的歷程中也可相通。譬如年少時,

一廂情願想著社會就是怎樣,聽他人說甚麼、見他

人做甚麼,便相信是真的;當年過中年,社會歷練

非常豐富了,知道一個人表面的言行和內心不一定

相同,而且世間事物變化多端,難以預測。等到年

老之時,看透了、想通了、放得下了,不再計較利

害得失,猶如童稚般的返璞歸真。

 

當然,參禪歸參禪,俗塵歸俗塵,兩者的表相觀察

或許皆能用文言解說,但彼此的意境、心路絕不可

混為一談。現將這個題目的文字拆解下來,供學者

試著妨參一參~~

一、山是何事?水是何物?

二、見與不見又是何因緣?見個甚麼?

三、究竟誰在見?誰不見?

四、見不見山水,山水又如何?主人翁到哪裡去了?

五、參透之後又何如?

 

【附錄】

五燈會元卷十七:

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

至後來,親見知識,有箇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

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

祇是水。

 

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

許汝親見老僧。

 



25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安心法

【導師聖言錄】~【行持品】 《福慧語錄~禪語篇》003 安心法 禪宗法脈從初祖達摩創立開始,到了六祖慧能為一脈單傳,然後分支成五宗,即臨濟、曹洞、法眼、潙仰、雲門,再加上楊歧、黃龍,稱為五家七宗。 禪宗各派雖教學法有差別,但仍秉持﹝以心印心﹞、﹝傳佛心印﹞、﹝直顯本心,見性成佛﹞的風格。譬如二祖慧可向達摩請法: 我的心不安,請師父幫我安心! 達摩回答: 你把心拿來,師父幫你安! 慧可沉思一會兒,說

瓶中鵝

【導師聖言錄】~【行持品】 《福慧語錄~禪語篇》002 瓶中鵝 唐朝有一位名叫陸亙的刺史,某日,他去請教南泉普願禪師說: 有一隻鵝從小養在瓶子裡,當鵝漸漸長大了,卻因為瓶口很小,鵝出不來。請問如果不損壞瓶子,要怎麼讓鵝出來? 南泉禪師沉默了一會兒,忽然大聲叫喚陸亙,陸亙立即應諾。於是禪師說: 出來了! 陸亙當下有所體悟! 這個公案有許多人解釋過,網路查詢便知,所以不再重複那些內容,而是要從另外的角

法性寶林聖典圖書館

©2023 法性寶林修行聖典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