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
【導師聖言錄】~【妙智品】
《修行的人生第二輯》
善知識
在我們的生活裡,善知識應是最實際的需求。何況人生就像大海,而人就在這大海中開船,當船要入港,一定要有燈塔導航。這個善知識就是人生的燈塔,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依靠善知識的指引,可以安然度過險阻。
甚麼叫做善知識?善知識的用途是甚麼?要怎樣才能找到真正符合需求的善知識?
對於善知識的基本思惟
由於善知識在聖典中往往代表諸佛菩薩,具有崇高聖潔的地位,致使佛子們一提到這三個字就很嚴肅,這是誤解善知識的涵義所致。
用最淺顯的說法,﹝善知眾生病,善識眾生藥,能應病設藥,即名善知識﹞,比如說修行,一般人要來請法,第一個念頭想到的就是找師父,因為他認為師父等於善知識,但有趣的是,並非所有的師父他都要,他來道場,會問﹝師父在嗎﹞,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但有可能他面對的就是一位出家法師,而他一樣會向這位法師問﹝師父在嗎﹞,你覺得很奇怪,眼前這個人就是法師了,為甚麼還要問﹝師父在嗎﹞?沒錯!雖然面前站了一位法師,卻不是心目中的師父,他絕無法回答或解決自己的問題。所謂﹝師父﹞,應是﹝住持和尚﹞、﹝德高望重﹞、﹝境界很高﹞的人,那才是我的善知識。
這還不打緊,另外一種通病更糟,他不是每個住持師父都找,而是會考慮、探聽,哪一家的師父知名度較高、比較有在電視台、公共場所亮相、媒體常在報導的,才被公認為佛教界的善知識。
對於善知識的無知及以自我為核心,想法、感覺、好惡,反映在尋訪善知識方面。譬如做事業,不知要怎麼做才會成功,你可能會去請教一些專家、或者四周對做事業比較有研究、有經驗的人。又如一個家庭裡面,小孩很調皮不愛念書,就會去問一些心理輔導專家,照著方法來教小孩,讓小孩能比較聽話。那些專家即是你認定的善知識。依此類推,﹝能令凡夫循其需求,相應所欲,獲得成就與滿足者,無非善知識﹞。
然而,彼等﹝善知識﹞雖能滿足﹝所欲﹞,卻有可能危害別人,就像某甲因為仇恨某乙,於是某丙教其如何殺害對方之計,則某甲將視某丙為善知識,實則某丙為某甲人生的障礙,讓人墮落、造惡者,應即是惡知識。
佛教裏說的善知識
凡夫尋求善知識的方式是對善知識的內涵不了解、產生誤會,才會有這種情形發生,若在佛教裡的善知識就不是這樣講了。
從法華經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可見觀世音菩薩的顯化不是金光閃閃從天上飛來,或者一定穿白衣、拿柳枝、捧淨瓶。祂是隨應眾生需求,眾生該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因此,上至佛、辟支佛、聲聞,下至天龍八部,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出家在家等等,都有可能。
由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身、循聲救苦,及千處祈求千處現,應知觀世音菩薩這種善知識,就是你的親人、眷屬、朋友、包括路邊相問候的陌生人。觀世音菩薩運用社會上任何的階級、身分、立場、形狀來示現,所以他不是一個人、一尊神,也不是一種固定的型態,如穿白衣的、身體透明的、會發金光的。這樣的詮釋告訴你,不要忽略身邊的人物、事情、東西,於生活環境裏一切所發現、所感受、所經驗到的,都有可能是某種啟示,一個動作、音聲乃至和你在一起互相的觸動、談話,就能增長智慧,讓人生完全改變。這即是善知識、即是觀世音菩薩。
再說個例子。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曾發願要朝五臺山禮拜文殊菩薩,他花了三年時間前往,途中遇到一個乞丐很可憐,就給他東西吃,結果這個乞丐要和他同行,說﹝你要去哪裡,我也要去那裡﹞。後來,虛雲老和尚生了一場重病,甚至遭逢險難,都是乞丐在照顧他,一直陪他走到五臺山,而虛雲老和尚對乞丐也都非常的恭敬。最後到達五臺山了,才印證原來乞丐是文殊菩薩所化,假使虛雲老和尚不是真實的修行人,像一干凡夫俗子,就算自己佛法懂很多、有在修行,但是當你遇到一個乞丐,會把他當作菩薩嗎?不可能!你也沒有這種心情。
聖典裏的善知識
過去民間佛教的流傳,致使佛教已經失去真實的意涵,進而曲解了聖典。就像師父常講的,大家都會念阿彌陀經、地藏經,卻對阿彌陀佛、地藏王菩薩的垂化無知,只會念經不會悟道。
甚麼叫做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者,即是最清淨、最純潔、最圓滿的心性,當你的功德、智慧達到那種境界,這時候的心量就是阿彌陀佛,而你所創造成就的生活環境就是極樂淨土。
甚麼叫做地藏王菩薩?
當你的內心有雜染、煩惱,做很多壞事之時,你會驚慌恐懼,害怕下地獄,那時,你一定會發現一點,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音也哀﹞,這種的悲情、善語、良知的顯發,是自然的、本來具足的東西,即使全身充滿罪惡,死墮三塗惡道,但是不用煩惱,只要你有良知良能,就有辦法挽救自己,縱使墮入地獄,仍能藉著這種良知良能衝破地獄門,再世為人,繼續修行,這種的力量、良知良能,就是佛性、就是地藏王菩薩的意思。
所以一個人如果不相信地藏王菩薩,那就沒救了。講到這裡,是否要去相信真的有一尊地藏王菩薩可以信、可以拜、可以求?不是這樣的,因為地藏王菩薩即是最後的良知良能,是你自己在做地藏王菩薩,不是別人在做,你的佛性救了自己。若連這些都沒了,那保證下地獄,萬劫不得超生。
依著正確的思考,再架構出對治、適應凡夫果報及凡夫意識形態,名叫阿彌陀佛、地藏王菩薩的表相,讓大家來禮敬,來進一步﹝端坐念實相﹞,就成為虔誠的信仰,而阿彌陀佛和地藏王菩薩當然都是真實的善知識了。
其他諸經如般若經有薩陀波崙菩薩的善知識~~曇無竭菩薩、華嚴經有善財童子的五十三位善知識、維摩詰經裏的維摩詰居士、勝鬘經裏的勝鬘夫人,及諸經說法者的釋迦牟尼佛,不勝枚舉,彼等大善知識,皆能指引眾生一條正確光明的道路,讓大家獲得解脫。
依佛性說善知識
上述言良知良能是本然的佛性,即謂不是只有佛菩薩才有,是一切法界眾生都有,在大般涅槃經裡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上至佛、菩薩、下至墮落無間地獄的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與此義同。
佛性有兩種,一是在纏佛性,一是出纏佛性。
甚麼叫在纏佛性?
纏,是纏縛,用繩索把身體纏縛住,身體便不得動彈,同理,佛性本具,卻被無明煩惱蓋覆纏縛而無法顯發出來。只有看到果報上的貪、嗔、癡,去做一些惡行、惡言,心中起惡念,這就好比將一顆明珠丟在臭水溝裏,被泥濘、骯髒的東西掩埋,無法顯露其光輝。從未證佛果的菩薩以下,就像缺一角還沒圓的月亮,到地獄的眾生則是月亮都看不見了,以十法界論,前面的九法界~~六道、聲聞、緣覺、菩薩一律都叫做眾生,都是在纏佛性。
甚麼叫出纏佛性?
就是最圓滿、最究竟的佛性。那種世界就叫極樂淨土,所證的果位就是佛果,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一樣。
所以眾生的佛性是在纏,佛的佛性是出纏。
如不講修行則已,要講修行,便只有一件事,即是把纏縛佛性的無明煩惱除滅掉,讓佛性顯發、圓滿。故知,佛性能指引修行,一路成就,是善知識。
依願力說善知識
修行必須依願,有願才有力能,若不修行,或者雖說修行卻不得法益,不斷貪嗔癡,則不能證得般若智,不能度化眾生,亦無法具足佛的功德。
像地藏王菩薩的修行是﹝捨身命為眾生﹞,完全捨棄自己的身家利益來為眾生做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叫做地藏行、大願菩薩。此有兩種角度來看~~
第一,你自己即是地藏王菩薩,有自心佛性。
第二,地藏經的啟示是要教人學地藏菩薩行大願,不只是去誦經。
阿彌陀佛也一樣,在無量壽經裡談到因地修行的法藏比丘發出四十八大願要度盡無量無邊眾生,接引其進入極樂世界。
諸佛菩薩皆依本願,歷千萬長劫攝受眾生,作之師、作之親,為眾生第一大善知識。其次,一切眾生亦依誓願修行,上求下化。倘若缺乏願力,猶如一艘船沒有燃料,縱使目標明確,航海技術高超,也只能在一片汪洋中飄蕩,故知,願力為善知識。
從法界觀建立善知識
生命體所依存的時空狀態,叫法界,其類別可分成十種,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聖法界;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種凡夫法界,合稱四聖六凡。
十法界和宇宙的觀念相似,但宇宙是以人類的想法和感覺為主導去分析事物,十法界則是以佛為頂,地獄為底,其中雖因果報的差別,現出異相、異心行,但於法界仍是平等呈現,一切具足,並無誰是主宰的意涵。
所以諸佛能夠成佛,都發願要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並非成佛之後就沒事做了。祂在法界中,絕對是一切眾生永遠的善知識。至於菩薩、緣覺、聲聞三個聖位,也是六道凡夫的善知識。
正確的思考相應善知識
善知識的範圍涵括甚廣,一般通說有三個類別,即教授、同行與外護,大家常誤認為只有傳法授業者才是真正的善知識,其實,能和自己同學某法、一齊生活互相照顧砥礪精進的同行善知識,及從旁協助衣食無缺,好讓自己安隱修行的外護善知識,都非常要緊。
縱觀上述詮釋~~佛教信仰、聖典記載、願力說、佛性說、法界觀,便明白善知識並非單一的、狹隘的,那是由修行人清淨的內心中所湧現、相應,建構出一種善知識的相狀~~
之一,善知識是我所需、所依歸,為人生指引一條光明坦途!
之二,善知識為﹝百千萬劫難遭遇﹞,應珍惜守護!
之三,善知識傾向於﹝等同諸佛﹞或﹝即佛﹞,當恭敬供養!
之一、之二兩項較沒有爭議,但要達到之三的思考就很難,此乃立足菩薩心行的說法,因為諸佛皆由般若波羅蜜流出,意謂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成佛。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是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般若波羅蜜即諸佛之母。換句話說,修學菩薩道即是修學般若波羅蜜,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這樣的思考便能相應善知識的教導,開展出成就圓滿佛果的旅程。
餘論
金剛經說如來﹝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是指其心沒有住著、沒有著相、沒有度眾生的想法和感覺。本身已達到了生脫死不復六道輪迴的境界,於度眾的同時,瞬間超越而臻入佛地。反之,如有眾生可度、能度盡,則法界必將毀壞,佛法的理論即無立足點。
從這個角度觀察善知識之於世間,試作二喻便已顯然。
一、金字塔喻
金字塔越下層的沙越多,越上層的沙越少。
當你站在越下層,看越近,只看到眼前而已,站在最上層則看很
遠,卻只有自己和更上層的了解,底層以下都無覺無知。
此喻目光短淺的凡夫眾生看待善知識的方式,往下看,無一勝己
者,自不認為有善知識;往上看,不懂善知識是何物,縱彼勝
己,亦不願仿傚。
二、趕鴨子喻
趕鴨子之時,主人拿一支旗竿揮動,叫鴨子向東牠們就向東,叫
牠們向西就向西。
善知識的引導亦然,讓眾生到達淨土或下墮三塗,都是一念之間
的事。所以要追隨善知識求法,真的必須審慎。此即凡夫的愚
癡,而魔王便利用這癡性,把眾生當鴨子趕來趕去,嚇唬煽動,
導致眾生無法當家做主,很可憐。
讓本心佛性顯發,般若智有大力用,獲得解脫、自在、安樂,才是佛法的真實義,而這一切都從親近善知識開端。
復次,須知善知識其實常在身邊,若不張眼看清楚,怎麼找都猶如﹝盲人騎瞎馬,相牽入火坑﹞。所以要冷靜觀察、思考,作正確的判斷,不要盲從附和,聽人講甚麼就信甚麼,並宜站在超然、理性、客觀的面向,不可自以為是,免有遺珠之憾。
最後勸誡各位發心的菩薩,修行是一步一腳印,切忌偶像崇拜,將影歌星和教界名僧混合一起。應向心地用功夫,找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決定自己的路,用這個心態依歸善知識來修行,就對了!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導師聖言錄】~【妙智品】 《修行的人生第二輯》 歸依三寶是修行的入門 很多佛子都會問: ﹝甚麼叫修行?﹞ 這個題目在佛教來說,是一個很平常、很普通,人人掛在嘴邊的名詞,所以,常聽學友之間彼此相互勸免﹝人生無常,要趕緊修行﹞的話。但如認真探討~~...
【導師聖言錄】~【妙智品】 《修行的人生第二輯》 隨順眾生的佛法教學 佛法存在的必要性與出現於世的被需求,無非考量眾生的因果及思考,故其教學亦須隨順眾生心,才能如實接引,使之斷惡修善,傾向安樂圓滿的境界。 所謂﹝八萬四千法,法法菩提道﹞,有甚麼樣的眾生就用甚麼樣的法門去誘導...
【導師聖言錄】~【妙智品】 《修行的人生第二輯》 勘驗修行的法益 佛法真能救世,能改變命運,讓人解脫世間一切煩惱,但你究竟了解多少佛法?是真是假?則必須透過種種勘驗,以免造成﹝膨風﹞。 關於怎麼修行的思辨 有問~~ 修行怎麼修?我到現在還不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