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依三寶是修行的入門
【導師聖言錄】~【妙智品】
《修行的人生第二輯》
歸依三寶是修行的入門
很多佛子都會問:
﹝甚麼叫修行?﹞
這個題目在佛教來說,是一個很平常、很普通,人人掛在嘴邊的名詞,所以,常聽學友之間彼此相互勸免﹝人生無常,要趕緊修行﹞的話。但如認真探討~~
修行是甚麼?怎樣叫修行?要從何處修起?及修行之後結果又是如何?
就知單要理解其內涵,已萬分困難,何況去實地奉持、身體力行?多年來,講過有關修行的事,發覺若針對名相解釋,恐會引起錯解,於是乾脆設計一套修行法門的進階次第,以方便引導。
修行一定要歸依嗎?
談到修行次第,首重歸依。那是任一種宗教入門之前,都要舉辦的形式。或問~~
修行一定要歸依嗎?
如須歸依,一定要有形式嗎?
答曰~~
不一定須有形式上的歸依,但凡是佛子一定要歸依!
佛視一切眾生皆為佛子,祂將世間的四生六道眾生,都當作救度庇祐的對象,由此立場觀察,應該人人都要歸依。
意即,歸依的形式不太重要,你有歸依的念頭,想辦一個儀式,固然很好,否則一心歸依的思考及歸依之後的行為模式,如能名實相符亦無可厚非。只要在因緣上都是歸依三寶,就對了。反正佛陀普度一切,不致因沒歸依就不度你。
歸依的念頭
現在來說念頭的差別性。
當一個人忽然起念一心向佛、信佛,不管他有否讀經、有否拜過佛相或供養三寶,只要他的內心存著一份恭敬、尊重,這樣就算歸依了。反之,你到寺廟裏,拼命的磕頭求助,如認為佛菩薩讓你所求得遂便歡喜,求之不得就嗔恨責罵,此時,三寶僅是你要脅辦事的籌碼,不是歸依的對象。
其次,也有這樣想的~~
為甚麼一定要歸依?
我研究佛經、念佛拜佛,就已經歸依了,為甚麼還要去歸依?
修行的關鍵在這裏!
為甚麼歸依,及跟修行有關聯的問題,也在這裡!
那就是你的起心動念!
照理講,你起心動念一心向佛,就已經歸依佛了,只不過,當你自認為~~
﹝我在念佛、拜佛、看經,我相信佛法,這樣就是已經歸依了,為甚麼還要歸依?﹞
假設你是這麼想的,那就反成了邪見,認為﹝不一定要歸依﹞的當下,你已不是一個真實佛子了。因為所有的佛子都應虔誠歸依,心裏想、嘴巴說,外相上更是表現歸依的行動。
歸依的理體和事相
歸依,雖說是隨緣方便,但仍須有一定的形式,如你現在沒因緣,在沒辦歸依的地方,只好自稱﹝我一心向佛﹞,那就是歸依的意思了。因為從宗教信仰的立場,要勉強大家來辦形式上的歸依,是惟恐一般凡夫將理體跟事相混淆不清,導致顛倒錯亂。
怎樣叫做理體?怎樣叫做事相?
現舉一最簡單的例子,譬如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是佛心,眾生的佛心跟佛的佛心,同樣是清淨無染的本心覺性,是平等沒有差別的。然而,如講眾生等於佛就不對了,因為這樣眾生已非眾生,佛亦非佛了。
涅槃經講﹝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上至佛、下至墮入五無間地獄的眾生,一概具足佛性,無欠無餘。但眾生的佛性跟佛的佛性,於事相中所顯露出來的絕對不一樣,佛的佛性圓滿、沒污染,可以達到全體大用;眾生的佛性,卻是被煩惱痛苦污染、遮蔽、纏縛而無法顯露出佛性該有的功德力用。
所以眾生的佛性叫﹝在纏佛性﹞,是指佛性被無明煩惱纏縛住。佛的佛性叫﹝出纏佛性﹞,即圓滿解脫,完全沒有纏縛障礙的狀態。
經上說﹝即心即佛,是心做佛﹞。
第一句說明眾生的佛性和佛一樣,屬於理體的建立。第二句是講,透過修行也能成就佛果,屬於事相的修學。這表示眾生即是眾生,有眾生的心、眾生的身軀、眾生的我執習氣,還不能做到平等、無分別,至於佛即是佛,是剛好相反的。
這是為甚麼宗教信仰的形式歸依,仍有其必要性的原因,此即對治凡夫,欲令三寶做凡夫的明燈,絕對不可忽視。
歸依的形式
例如學生要去一間學校讀書,首先他要先經過註冊登記,然後發給他一張學生證,才算有學籍,可以去讀書,這就是形式,在世俗上的歸依,差不多是這樣的意思。
有問說~~
「形式一定要歸依,但要怎麼歸依呢?」
某日,去北部某道場,聽到兩位居士在辯論。甲問乙~~
「你歸依了沒有?」
乙回答~~
「我歸依了。」
甲又問~~
「你歸依甚麼人?」
乙回答~~
「我歸依自性。」
說﹝我歸依自性﹞,那叫做自歸依。
再回來看甲跟乙的對話,當甲聽到乙說他是歸依自性,就從鼻孔喘氣了~~
「哼!歸依自性!你不就是外道的?我是問你歸依哪位法師啊?你怎麼說你歸依自性?」
乙反駁說~~
「你到底懂不懂佛法?正統的佛法就是要自歸依、歸依自性,不是歸依哪一個師父。」
兩個在那裡吵的時候,丙來了,甲跟乙把道理說給丙聽,丙聽了就說~~
「有啊!有這種歸依法!」
甲問丙~~
「他這種歸依法是甚麼樣的歸依?」
丙沒好氣的回了一句~~
「那是他家的事!」
他家的是誰的?冷靜想想,你是誰?雖然眾生皆有佛性,在理體上說歸依是自性歸依,但你說這句話的當下是起甚麼心?
須知,歸依的理念有包含著修行的成分,說歸依自性的時候,假使在理體上是﹝銷歸自性﹞,就是正確的。但如在事相中自稱其能、貢高驕慢,認為自己﹝沒有在歸依甚麼人的﹞,即會不知不覺的傾墮於邪魔外道裏頭。
所以丙說﹝那是他家的事﹞,包含著~~
倘若自性指清淨心,那即是歸依覺性、歸依正法、歸依清淨心;如自性是眾生心、生滅心、煩惱心、污染心,則歸依自性,就是歸依我執、邪見、愚癡,這就很危險了。
所以那都是他家的事啊!要生、要死,殺活之間完全是在個人,與佛教的歸依三寶兩不交涉。
歸依者與辦歸依者的關係
下列是某些傳統佛教信仰的疑惑~~
「請問,你歸依哪一位師父?」
「我就歸依某某師父啊!」
「那你歸依過幾個?」
「我就歸依誰、誰、誰啊!」
「嗯!這樣你還算少的,像我已經歸依二十幾個,全台灣有名氣的高僧,我都去歸依他。」
「喔!你福報真好!」
如果問對方﹝為甚麼歸依這麼多個﹞,通常會得到的答案是~~
「這樣比較有保障,如往生時,歸依證要握在手上,到西方會驗證。」
將歸依跟拜師兩件事混在一起,完全扭曲其涵義。
俗話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歸依,不過是引進佛門而已,而修行即是個人願力的發揮。如站在佛教正確的意義,歸依只須一次,一生一次,不要四處歸依,有效的通行證一張就夠了,沒效的拿多少張也沒用。
至於拜師就不同,在初學階段可以﹝多參多聞﹞,古德常以行腳參禪來增廣見聞,開闊胸襟氣度,並兼及尋師訪道的意旨,即與拜師類同。
復次,談到歸依很多師父的心態,正暴露出現代佛子的盲目。曾經有一則笑話說~~
某人到各山頭去歸依,有一天他往生了,找不到法師幫他引路,因為那些大法師都很客氣,謙辭自己法力不足,都願把功德讓給其他人。結果推來推去,始終沒人替亡者引路。
歸依的對象
佛子彼此間都會問﹝你歸依哪個師父﹞?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應該說﹝你歸依三寶了嗎﹞?
因為一位師父要做眾生歸依的對象,他一定是大成就的菩薩僧,也就是他已經證到不退轉菩薩的境界。
不退轉即是八地~~﹝不動地﹞、﹝大人地﹞以上證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七地之前還有無明習氣未除,還會退轉,到八地以上,才夠資格當眾生歸依的對象,所以我們形容這種境界,叫做﹝坐道場,轉法輪,度無量無邊眾生﹞。如世間的凡夫僧傻傻的不知道,對佛法沒有透澈研究,你請他去看﹝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就一目了然,就知道原來不是歸依他。那是~~
歸依佛~~十方三世一切功德圓滿的諸佛;
歸依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傳的正法、正見;
歸依僧~~十方三世一切不退轉、證無生法忍的菩薩僧。
凡夫師父哪有資格接受眾生的歸依呢?只不過做代理、介紹人,把眾生接引進門。
佛教的三寶
佛、法、僧,被稱做佛教三寶,也是佛子歸依的對象。
佛,即圓滿的覺悟者,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及無邊恆沙性淨功德。
這裏講的佛不是一尊,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十方,為全面的空間觀念;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為時間觀念。十方三世,即包括整個大宇宙的無限延展。意謂著諸佛及其成就的
佛國淨土是無量無數的,並非僅有本劫垂降於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而已。只因我們這等凡夫肉眼看不見,相應不到,就說沒有佛,沒有淨土,不但不信,還要去毀謗破壞,實在可悲可憐!
法,最初是指諸佛的教法。
如七佛通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確的揭櫫一切諸佛所傳授的法,從不廢世間而超越世間,又回歸世間來實證、運用。假如佛法唯供﹝玄談﹞,卻無改變人生的力能,則此佛法可以無須。
爾來,教界一向把所謂的﹝三藏十二部經﹞視作佛法的全部,認為一切佛法均不得逾越那些範圍,殊不知佛法是因緣法,三藏結集之後,世間的因緣仍在不斷的急速變化中,到底我們現前的時代須要怎樣的佛法才有助益,恐應認真去面對探討,非僅炒冷飯式的一味拿古籍作墊背,囫圇吞棗地吸收。何況古籍是否為﹝佛陀親口﹞,或其中有多少成份屬於﹝佛陀親口﹞,都要進一步考證。
僧,是指如實修行的大悲菩薩僧。
祂不單指一個人,那是一個團隊,亦可說,是一種精神、內涵共通的環境,或一群有相同思想、行為、目標的人,為了讓世間更安樂祥和,一面自己精勤於法,一面發願創造福慧淨土,以方便接引眾生,令其能生起善念、善行,得度解脫。
歸依三寶的意旨
佛、法、僧三寶是佛教的總綱,當然也是佛子應絕對無疑的歸依處。歸依三寶,可從三寶的理體
和事相作觀察。
理體,指三寶的涵義,上述已經略明。事相,就是住持於世間的三寶。佛世時,佛就是佛寶,佛所說的法是法寶,佛的聖弟子是僧寶,住持三寶一應俱足。佛滅後,聖弟子也已入滅,後代佛子為了追思佛德、感念佛恩,於是恭做佛相來供養、禮拜,這種佛相,不管是雕刻、繪畫的,都被視同佛寶。
至若佛所說的法,被載錄成文字聖典流傳,又有歷代菩薩、祖師、高僧等傳承其法脈,依循佛的腳步行持、印證及教授,令此正法綿延不斷,這些都歸結成為法寶。
其次,後代的世間幾乎只有凡夫僧,要去哪裡尋找菩薩僧呢?須知,佛法所以能常住世間,佛的法身慧命能夠永恆照耀世間,則不論凡聖之僧,都有依著自心佛性發出的無上弘誓願,﹝於一念頃至所成就的佛國淨土﹞,﹝坐道場,轉法輪,度無量無邊眾生﹞。故知,見有僧處,即代表佛住世、法住世。因此,住持三寶雖說有三,其核心畢竟是僧寶無疑。如能秉持﹝見僧如見佛﹞、﹝敬僧如敬佛﹞的思惟,當你遇到一位法師就生起恭敬心,把他當作佛菩薩看待,則眼前即現出菩薩僧,你的心靈境界也已達到直見真實僧寶的地步了!
如實如法的歸依
歸依佛,即是歸依般若妙智、圓滿功德,為一切法與僧的源頭。
歸依法,即歸依正確的思考、道理和人生之路,是先由佛所圓證,再由諸菩薩眾與歷代的高僧大德所相應的。在升攝波經裏說,有一次,佛帶領弟子們來到一處曠野,祂用指甲從地上抓一些泥土,對大眾說~~
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我未說法,如大地土。
明示正法並不一定要佛說,只要符合般若,能斷凡夫的貪、嗔、癡煩惱,不管是誰說,也是正法。如大智度論說﹝佛法非但佛口說者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中﹞。其中包括了佛弟子、仙人、諸天、化人,甚至於任何生命體的演示,或非生命體的展現,都可能讓修行人體證佛法妙義。
總結來說,歸依僧,即歸依清淨、和合。用菩薩僧團的功能、特質,彰顯凡夫自性的本來面目,表示﹝僧即無我﹞的精神,再由此無我發揮大悲心行。
歸依是入門‧證悟解脫是過程‧成佛
度眾是終極理想
有居士問~~
我甚麼都不相信,有人介紹我信一貫道、佛教、基督教,我都去參加,聽來聽去,覺得差不多,我都不相信。
導師答~~
你絕對相信一件事!就是相信自己!
他想了想,說~~
也對!我當然相信自己了,這還用說。
導師又答~~
這樣你的宗教信仰也很堅定,那就是﹝自信﹞!譬如,你為甚麼信佛?因為我相信自己的判斷!其他類推即知。以﹝我﹞的存在作思考,去看外面的一切環境,先相信自己,再相信宗教。意即一切信的基礎,就是這個﹝自信﹞所衍生。倘若站在修行的立場,要歸依三寶之前,首應培養自信,繼而信仰三寶的心才會堅固。
亦有說~~
我現在已經歸依三寶,等於拿到佛門身分證了,
應沒問題了,現在不用再做甚麼了吧!
這說法有很大問題!因為歸依僅是進入佛門而已,如今既然已經歸依,就要依教奉行,一方面自利,能夠證得般若智,自覺解脫;另一方面還要利他,發出大悲願,誓度一切娑婆眾生,讓眾生更安樂圓滿,成就一個真實的佛國淨土。
所以,不是歸依就安隱了,就像去學校註冊,卻不去讀書,還是拿不到畢業證書的。歸依,就是那張學生證,成佛就是畢業證書。整個歸依,從邁向修行之路,到證悟、解脫,最後成佛度眾,才是歸依的旨趣。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導師聖言錄】~【妙智品】 《修行的人生第二輯》 隨順眾生的佛法教學 佛法存在的必要性與出現於世的被需求,無非考量眾生的因果及思考,故其教學亦須隨順眾生心,才能如實接引,使之斷惡修善,傾向安樂圓滿的境界。 所謂﹝八萬四千法,法法菩提道﹞,有甚麼樣的眾生就用甚麼樣的法門去誘導...
【導師聖言錄】~【妙智品】 《修行的人生第二輯》 勘驗修行的法益 佛法真能救世,能改變命運,讓人解脫世間一切煩惱,但你究竟了解多少佛法?是真是假?則必須透過種種勘驗,以免造成﹝膨風﹞。 關於怎麼修行的思辨 有問~~ 修行怎麼修?我到現在還不會修行!...
【導師聖言錄】~【妙智品】 《修行的人生第二輯》 脫鞋置頂 某居士自認﹝求法人﹞,在修行的路上總是我行我素,一付不解民生疾苦的姿態。不管這期間教團歷經多少事,他縱使聽見了、看到了,卻都冷眼作壁上觀,彷彿﹝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似的。如今經過十餘年修學,其志意忽然改變,奮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