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法歸依

【導師聖言錄】~【行持品】

《福慧語錄~法義篇》031

法歸依


 

初入佛門,必先歸依三寶。

佛寶,指已經成就圓滿佛果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寶,即為諸佛、菩薩、祖師等所傳正信正見的教法;僧寶,是依此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

 

佛寶與僧寶於佛教的信奉上較無疑義,但法寶則素來爭議頗大,有認為法寶是指三藏經典,然而,目前傳世的三藏蓋以漢譯為主,倘據文獻考察,浩瀚巨著的漢譯經典有下列問題~~

一、譯經者有梵漢之別,其數甚眾,某些人不一定開悟證果

  ,則其所譯經文應有瑕疵,與佛陀教法恐怕不能相應契

  合,豈可全都當作法歸依的對象。

 

二、傳至中國的經典並非同時,所以譯經時間即有先後之分

  ,如仔細考察便知哪個時期在印度流行甚麼經,之後便

  有那些經傳過來,再被譯成漢文。既然不同時,怎能硬

  說全都是佛陀教法,如非佛陀教法,將如何證明為正信

  正見?

 

三、經典原文不全是梵語,其中亦有夾雜西域語者,可見漢

  譯本身來源應有疑慮,而真經、偽經盡皆收錄於大藏經

  裡,早已真偽莫辨。如不一一剖析剔除雜揉的內容,便

  率爾依歸,實在危殆!

 

四、譯經時期前後約一千餘年,有多少後人添加的內容,及

  多少經典是後人杜撰者,縱使目前文獻學十分發達,亦

  恐難以分辨。

 

五、佛世時期至佛滅後約二百年,並無文字記載的經典,其

  後出世的文字經典,將如何證明是佛陀親口?這類文字

  經典再經過翻譯,又如何證明符合佛旨?

 

此非否定漢譯經典,而是提出上述問題,理應審慎研判。也就是說,法歸依雖然包括三藏經典,但不能視同三藏經典都是正法,都可歸依。當然究竟哪一部是正法,就有賴高明者自行查證了。

 

復次,在升攝波經中佛陀如是教示~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我未說法,如大地土。意指,佛法,並非僅限於佛教的經典或祖師高僧的教法,而是包括《世間一切微妙善語》。譬如古今中西方大德的某些言論如與佛法涵義相同,那就是正法。

 

在大智度論亦談到說法者,有凡夫、外道、天魔及二乘、菩薩、佛,凡能善說法要,令我等契入法性,都是善知識。所以,對於法的歸依,應抱持四依止的觀念,即~

一、依法不依人

  依止真如法性,非依止哪個高僧大德。

 

  某人所詮之法或行為,能令人發起善根、正信修行、了

  脫生死、利益眾生,則是正法,可作依止。

 

  如雖大道場、大法師,但其言行粗鄙世俗,並無上述五

  種功德,則非正法,不能作法歸依。

 

二、依義不依語

  依歸真實無諍的義解,非依歸語言文字。

 

  有四種義解~~即諸法實相義、明體顯用義、斷惡修善義

  因果昭彰義。這些義解都是用語言、文字來表詮,致使

  修行人錯解語言、文字即是真實。

 

  猶如有人用手指指向月亮,欲讓旁人得知月亮的位置, 

  但一般迷惑無知者反而看見手指,看不見月亮。所以,

  語言、文字就是指月之指,即釋義之用,但非義的本身

  。如堅執語言、文字的說詞,而不相應真實義,將墮入

  邪見,永遠不得第一義諦。是故,應依義不依語。

 

三、依智不依識

  依證出世間般若妙智,不依世間智及世俗人的價值觀。

 

  智者,善能稱法行持,能了別何者為善、何者為惡,以

  斷惡修善,除諸無明煩惱,自覺自證第一義諦。識者,

  常求世間福報、享樂,內心染污不淨,喜分別好惡,不

  能如法修行。

 

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依循究竟、圓融、了義的經典,不依不了義經典。

 

  了義經者,詮釋實教,顯究竟不二法門,令修行人遠離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證中道實相,如純金無

  垢;不了義經者,施設權巧方便,殷殷勸勉,黃金與泥

  沙具下。

 

  復次,不隨經中的文言,依證真實義,一切法不可說故,

  名為依了義經;不能如是依真實義,而依言說、音聲詮

  釋者,名依不了義經。

 

綜上闡述,正信、正見的法歸依,即為歸依真如法性、第一義諦、般若妙智和真實了義的經,倘若用三法印~~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來加以勘驗,則法歸依亦可說是歸依三法印了。

 

6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佛教不能講有神論或無神論

【導師聖言錄】~【行持品】 《福慧語錄~法義篇》030 佛教不能講有神論或無神論 有人說佛教是無神論,但現在的佛教徒已經把諸佛菩薩當神明來膜拜祈求,所以現在的佛教早已成為有神論了。有人雖不將佛菩薩當神,仍直接認定佛教裡有神,如樹神、池神、河神都出現在經典裡,而八部眾的阿修羅也被稱作神。 以前師父也常講佛教是無神論,後來發現這個名相容易與其他神教對稱而混淆,因為佛教講的神與他教講的神是不一樣的說法,

略明我執

【導師聖言錄】~【行持品】 《福慧語錄~法義篇》029 略明我執 人生最艱難的,不是天災人禍,而是堅固的我執。尤其一介凡夫,內心被無明蓋覆而生起雜染的煩惱,影響了對人事物的正確判斷,便執取五蘊為我,執取我所對的一切境界為我所~~我所見聞、我所覺知、我所擁有、我在說甚麼、我在做甚麼等等。 這樣的執取不僅確立凡夫現前的果報,更使認知的進行有著極大模糊空間。也就是說,當一件事物在理論上應被如實認知之時,

三種愚痴

【導師聖言錄】~【行持品】 《福慧語錄~法義篇》028 三種愚痴 世間人談到聰明和愚痴,剛好是相對的名詞。聰明,就是講知識淵博、經驗豐富、能力高強;相反的,愚痴就是書讀得不好、缺乏社會歷練、辦事能力很差,如果再加上遇到境界的臨場反應狀況,和執行事務的勇猛或懈怠,絕對可以將聰明和愚痴截然劃分。 聰明的人往往受到他人的恭敬擁戴,享盡各種好處,而愚痴的人則遭受冷落、欺凌、瞧不起,好處永遠輪不到他。這些現

法性寶林聖典圖書館

©2023 法性寶林修行聖典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