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佛教信仰的認知

【導師聖言錄】~【妙智品】

《修行的人生第二輯》

佛教信仰的認知



上一篇﹝信仰是何物﹞,已經把信仰的本質與內涵概括說明,倘能本著超然、理性、客觀的面向,作全方位、正確、符合理則的探討,實則不須再贅言一句,但因眾生有各自的想法及不同的信仰背景,要真能達成共識,恐怕比登天還難。在這樣的剖析之中,要進一步專從佛教信仰的立場講述,也僅是提出己見供十方參考而已。

 

 淆訛的佛教信仰


欲了解正信佛教,即應先釐清通俗信仰與正確信仰之間的差異。這包括了信仰的名相、對象、內涵詮釋及表現信仰的方式混淆或不同。

  

譬如你到一家佛堂去,卻看到靈媒在占卜畫符,就覺得奇怪說~~

這不是佛堂嗎?怎麼方式、內容跟佛教毫無關係? 

 

沒錯!因為佛教的名相被神教拿來使用,在民間已經十分普遍,所以寺院、精舍、道場,也許是神教或道教的道場;觀世音菩薩從自在神變的大菩薩,成為須要藉助乩童才能降世的神祇;在漢譯佛經中只知其悲智願行,而無法計量其出處或應化史料的諸佛、菩薩,都賦予貼近民間令人感受親切的轉世故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這裏再講一個真實故事。 

某位佛教出家多年的法師後來改信他教,他現身說法批評之前的信仰錯誤,且提出三件影響其思考的關鍵論點~~

第一,他念佛念了幾十年,到最後卻不知自己在念甚麼?也不

   知這樣念是否有效益?

 第二,有信眾問他﹝是否有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沒有去

   過,所以無法回答。

 第三,他看見一些在佛教界老修行的法師或居士,都過得不快

   樂,不但自私自利,還喜歡分別計較,不像目前所處的

   宗教環境如此和諧快樂。

 

 說真的,信仰是個人的自由,你今天信甲,明天信乙,後天再來信丙,並沒有任何限制,他人亦無權評論。然身為導師者,之所以須要講一堆拉雜語,只因生活在現前的社會,宗教紛亂、思想顛倒的情形極其嚴重,故爾略陳己意,並不是為了駁斥當事人或製造是非。

 

 

如何正確認知佛教的信仰


本文就直接來討論跟佛教信仰有關的問題。 

有人說﹝佛教是信仰死後往生西方﹞;亦有說﹝佛教是信仰諸佛菩薩庇祐﹞,彼等思考其實源於兩個問題~~

其一,不重今生,重來世。

 其二,不求自力,求他力。

這都是對佛教一知半解,甚至本末倒置的說法。 

 

今略述本劫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成佛因緣,以明釋這個認知的謬誤。距今二千六百年多前的印度,有一位釋迦族的悉達多太子降生人間,他於二十九歲時出家修行成就圓滿的佛果,於是文字史上便有了佛教的名稱。當時佛陀所揭櫫的教義,為觀察世間一切無常,充滿無盡的煩惱苦難~~三苦、八苦,因此指導追隨者依八正道修行,以獲得永恆的安樂解脫。

  

換句話說,佛教最原始的信仰,應為~~ 

了解世間的真相是無常、苦惱,而眾生應有正確的思與行,讓自己由此超越不受牽絆~~自度,亦能誓願令他人同樣遠離苦惱~~菩薩道。可見佛教最初的理論是~~

一、專注今生的修行,務期從此開展至未來都能圓滿。惟重今

  生,亦待來世。

二、依靠自力斷煩惱得解脫,如有不得,再退而求其次,仰仗

  佛力加被作為輔助。

  

其後的歷代菩薩與宗派祖師也是依這個思惟創發各種教學法門,才有所謂﹝八萬四千法,法法菩提道﹞的意旨。是故,不管念佛、持咒、坐禪、參禪,乃至研究經教、推展慈善利生事業,任何一法均不脫接引攝化眾生的方便,不可謂哪一法較殊勝?哪一法較下劣?但因眾生根行不等,機緣興趣的差異,導致縱為菩薩祖師不得不﹝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道﹞,用四悉檀~~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究竟悉檀來應病設藥;用四攝法~~愛語、布施、利行、同事來營造度眾的因緣、環境,如摩訶般若經中曇無竭菩薩展現出的方便波羅蜜:

「以方便力故,欲令眾生種善根故,欲與眾生同其事故。」


為度眾生令獲福德的﹝漚和拘舍羅﹞,實際上菩薩已經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無私無我、無怨無悔的精神,在示現法門的同時,即是無上妙智的顯發與大悲心的流露。

 

 換句話說,佛教是由讓自己增長智慧、斷除煩惱的自度中,體會一切眾生亦當如是,而生起大悲心行,成就欲令眾生同獲解脫的菩薩。這才是佛教信仰的思惟,切切不可將一些世俗的造作,扭曲為佛教都是這樣。

 

 至若,因應、接引凡夫的法門,雖有種種施設,譬如~~自己念佛,即為自度,教人念佛,就是度他;自己發願往生淨土,得到修行的受用,於是教人也能依願往生。亦得解作菩薩道的方便,仍然不失其正軌。 

 

然而上述的還俗者念佛幾十年,只因自身沒有相應,兼又不懂佛法的原理,便反過來否定念佛一事,實已顛倒是非了,還要去質疑有否西方淨土。這好比佛世時的善宿比丘,他十分精進坐禪,卒獲四禪的定境,卻誤以為證到四果阿羅漢,臨命終時,看見自己要下地獄,就破口大罵佛陀騙人。殊不知,善宿比丘一則作惡多端,自然會感召地獄報,再則他於佛法缺乏正信,只想跟佛陀修學神通,不腳踏實地斷除自己的煩惱,所以表面上雖在精進,卻已越走越偏。

 

 

意即,要正確的理解佛教,必先具備正確的知見,如起信論談及修行四種信心~~信法性真如、信佛、信法、信僧,可謂佛教信仰最直捷了當的認知,從這裏入手,絕對是萬無一失的康莊大道。

  

對於認知的實踐


佛法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修行的法門卻有八萬四千,不管是依何法修行,都應用心。華嚴經說: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的染淨,影響求法、得法的結果,如該﹝還俗者﹞描述教界諸士的情形,根本與佛教無關,那不過是在表顯一切凡夫所應有的特質~~見思惑。見惑,指於真理的謬見和修行法門的誤解;思惑,為對世間的種種貪愛迷執。不論何時何地、何種宗教,都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唯以每個人的果報不同,所對應的環境人事物就不同。自己的一生遭遇,不能拿來充做真實的證明,因為別人的體驗也許跟你剛好相反。


譬如看見一些老修行過得不快樂,卻不知從古迄今已有無量無數真參實證的高僧大德,甚至白衣居士得涅槃道果,不可僅由個人周遭經驗與思考上的矛盾,便讓自己陷入修行的困境。

  

其次,說別人自私自利,分別計較,更完全與修行脫節,因為只要自己不去淌渾水,哪管別人怎樣做。更何況,如自許為憐憫一切的菩薩者,眼見眾生愚癡混亂,不就是予以度化的最佳機緣嗎?所以不須一味批評,而有違出家旨趣。

  

行止惟精進,誓願度無極,不舉他人過,常觀照自心。這就是對佛教信仰的認知之後,所應確切實踐的!

7 次查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歸依三寶是修行的入門

【導師聖言錄】~【妙智品】 《修行的人生第二輯》 歸依三寶是修行的入門 很多佛子都會問: ﹝甚麼叫修行?﹞ 這個題目在佛教來說,是一個很平常、很普通,人人掛在嘴邊的名詞,所以,常聽學友之間彼此相互勸免﹝人生無常,要趕緊修行﹞的話。但如認真探討~~...

隨順眾生的佛法教學

【導師聖言錄】~【妙智品】 《修行的人生第二輯》 隨順眾生的佛法教學 佛法存在的必要性與出現於世的被需求,無非考量眾生的因果及思考,故其教學亦須隨順眾生心,才能如實接引,使之斷惡修善,傾向安樂圓滿的境界。 所謂﹝八萬四千法,法法菩提道﹞,有甚麼樣的眾生就用甚麼樣的法門去誘導...

勘驗修行的法益

【導師聖言錄】~【妙智品】 《修行的人生第二輯》 勘驗修行的法益 佛法真能救世,能改變命運,讓人解脫世間一切煩惱,但你究竟了解多少佛法?是真是假?則必須透過種種勘驗,以免造成﹝膨風﹞。 關於怎麼修行的思辨 有問~~ 修行怎麼修?我到現在還不會修行!...

bottom of page